笔趣阁

紫夜小说>不能忘却的温暖 > 第36章 悲壮惨烈上甘岭2 坑道保卫战(第1页)

第36章 悲壮惨烈上甘岭2 坑道保卫战(第1页)

五圣山对于中朝军队的整个战线来说至关重要,一旦这里失守,整个战线都会受到冲击。

上甘岭位于五圣山南麓,是两个小山头,海拔高度不到五圣山主峰的一半。守住这里,能保住平方公里的土地,能为五圣山防线提供一个前出阵地,如此而已。

而即使丢了这里,其后方还要五圣山主峰至高突岘这道高大屏障,别说个师,就是两个军的美军也拿不下。而美军之所以要攻击这里,就是感觉这里的位置不那么重要,且位置突出,比较好打,中国军队应该不会死守。

志愿军方面由于范弗里特战前放出的多枚烟雾弹,军的前期防御重心,并没有放在上甘岭上,主力师以及炮兵部队,被布置在了五圣山下方的西方山区域,军长秦基伟认为五圣山地形陡峭不利于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行动。

因此用于防守上甘岭两处高地的仅有师两个连的兵力,其中高地共分个阵地,由师团连和连个排守卫。高地共有个阵地由团营连驻守。

早在o月日,也就是美军攻占表面阵地那会儿,军的上司第三兵团司令王近山就告诉秦基伟,守不住可以退回五圣山,但是秦基伟的牛脾气上来,就是不退。

美军这边也急了,各大新闻纷纷聚焦此事。

美军一个师、韩军两个师,再加上十多个炮兵营以及数百架飞机的空中火力,合力进攻两个小山头却久攻不下,甚至连国会议员们也开始拿这场战争议论纷纷。

美军格外上心,我方高层自然也密切关注,中央军委已指示志司,随时准备将“战斗”升级为“战役”规模。

因此,上甘岭的这两个山头早已越了土地或战线的争夺,成为了关乎尊严的象征。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强者自居的心态大同小异,士兵可以牺牲,弹药可以耗尽,但国家和军队的尊严绝不容有失。

上甘岭战役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坑道的作用功不可没。

提到坑道,就不得不提时任军参谋长的张蕴钰将军。

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韩联军的进攻选择会是西方山,而不是易守难攻的上甘岭,只有张蕴钰敏锐察觉到了危险信息,他始终认为上甘岭地区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

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反对声中,张蕴钰力排众议,坚持要在上甘岭地区建立一套完整的坑道工事,用于防备美军潜在的进攻风险,其中每个坑道位于阵地的反斜面位置垂直于山体,内部纵深可达数十米。

正是这一珍贵提议,为志愿军保存了更多的有生力量,也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早在战役爆的前几个月,驻守五圣山地区的军,就已展开了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坑道挖掘工程,并摸索出了“打斜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等先进施工方法,改变了原先壕沟挖在山梁上的做法,挖山洞把兵藏在大山腹部。

驻扎在五圣山上甘岭的军师,还在上甘岭开了个铁匠炉,利用收集到的废铁制品,造铁锤ooo余把,钢钎oo余个,这种废物利用的本事,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通过拆除未爆炸的航弹和炮弹,提得炸药oo余公斤,靠着这些原始简陋的材料,挖出合计ooo多米长的坑道oo余条,坑道内建立粮库o多个,弹药库o多个,每条坑道都配备了许多暗火力点与观察哨。

在坑道外,还配置了明火力点、散兵坑、猫耳洞、马蹄形或弓字型掩体,彼此通过总计ooo多米长、o余条的交通壕相连接,与坑道工事相互掩护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网。

高地和高地北山共有大小坑道条,其中,长ooo米的大坑道条,oo米的小坑道条。大坑道是连的坑道,小坑道基本上是前沿班的坑道。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除条小坑道被飞机投下的重磅炸弹炸毁、条小坑道因不能利用而暂时放弃外,其他条大小坑道始终控制在志愿军手里。

秦基伟曾在日记中写道:坑道战就是当敌人爬到我们的身体上时,我们却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钻进了敌人的心脏里打。

这些坑道的实际模样并不像后来电影里显现的那般宽敞,它们一般高不过米,宽不过米,里面空间相当狭窄局促,大部分地方连人员站立都很不便。美军战后报告称,志愿军在高地有“四通八达的地下堡垒”,其一号大坑道长达ooo米,可屯兵个营以上,显然是夸大其词。

不过,坑道对于志愿军防御作战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作人员掩蔽部,又可作指挥所、弹药所、救护所;它既是在敌方猛烈火力打击下保存有生力量的最好的屯兵场所,又是向敌方实施出击和反击的良好出阵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志愿军转入阵地战后,坑道便成为整个阵地防御体系的骨干成分。坑道与地面工事相结合,大大增强了防御部队抗敌火力毁伤和兵力攻击的能力,使得建设一条“攻不破的防线”有了可能。

当然,坑道本身也有局限性。陈赓就说过,如果使用不得法,坑道便是坟墓。秦基伟也说过,如果不加强坑道外的作战,或者防守部队不是万不得已时才进入坑道,“就会增加坑道的消极因素”。

上甘岭的坑道战斗,提出两个重要的战术问题:

一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可退往坑道?

尽管在敌方长时间、高强度的火力毁伤下,防守部队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绝不能一打就退。但实战证明,只有在情况极端不利时,才可退守坑道,退守坑道的时机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

二是坑道内部队怎样与坑道外部队协同作战?

坑道内部队与坑道外部队的相互支援和配合至关重要。在敌方占据表面阵地的情况下,坑道内的坚守是不可能长时间、孤立地进行的。实战证明,坑道外部队必须以火力和兵力配合坑道内的坚守行动,不仅要指定专门火力掩护和控制坑道口,而且要向占领表面阵地的敌军不断实施反击,坚决阻止敌方破坏坑道的行动。

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向坑道添补后勤补给,给坑道部队以物资上的接济和精神上的鼓励,确保坑道斗争能够长时间的坚持下去,并确保其能在尔后的反击作战中挥关键性作用。

当然,这两个战术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并得到解决的。

由于敌方毁伤火力太强,而上甘岭两高地的表面工事,不到一天就被完全摧毁,防守部队失去工事依托,不得不很快退进坑道。此后,尽管通过出击和反击多次恢复了表面阵地,但由于始终无法进行有工事依托的作战,表面阵地只能是一遍遍的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无法巩固。

特别是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一开始,由于军和兵团后续梯队尚未调动到位,一线师、团伤亡又大,对表面阵地的反击力度逐次减弱,对坑道内部队支援不够,致使坑道战斗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上甘岭战役中,通过坑道作战,我志愿军在面对万多敌人、ooo架飞机、o多辆坦克、oo余门o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地面工事被全面摧毁的情况下,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及时给予了回击。

在年o月日之后,美军针对我方的坑道战,改变了战术。

占据表面阵地的美军使用炸药炸、硫黄弹熏、喷火器烧等残酷手段破坏坑道,并以火力封锁、推土填埋和铁丝网拦阻等方式封闭坑道口,企图活活困死坑道内的志愿军人员。

坑道内生存和作战条件之恶劣,不身临其境是难以想象的。

军战后报告对坑道内的情况有这样一段描述:

日子长久了,等了一天又一天,大反击仍不来临,敌人仍旧趴在头顶上,坑道部队忍受着想象不到的各种困难和折磨,真是度日如年。

坑道被打短,容量减小,人挤得不能行动,伤员更痛苦,烈士像砌砖一样垒积起来,盖上大衣。炮火的震荡,使坑道点不着灯火硝烟、硫黄、血腥、尿屎和汗腻味使空气恶浊到不堪忍闻,常引起人员的窒息。在坑道外零下二十度的气候,而坑道内着单衣还难忍受。

坑道口升起的混浊空气像工厂的烟囱冒烟,人员必须蹲下以便空气的流通。因缺水,以尿解渴,饭也吃不进了。就在此情况下,坑道部队坚持着英勇的战斗,轻伤员继续作战,重伤员参加擦枪等勤务。

上级命令伤亡过大的连队撤出坑道,到后面整补,很多干部战士仍坚持不出坑道,他们说:“坑道就是我们的家,还到哪里去?”他们只知道胜利就忘却了死亡,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上甘岭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

他们堵在坑道的外部,用炮弹射击洞口,朝洞中放毒气和硫磺,甚至用巨石堵住了洞口,想要围困我军。

年o月日夜间,我志愿军师为了减轻坑道中的压力,决定组织一个连协同坑道内的另一个连(实际兵力仅相当于一个排)起反击,试图重新夺回高地的号和号阵地。

在团连的配合下,连再一次对高地东北山梁上的第号和第号阵地起反攻。第连攻击失利(据说连是唯一一个上甘岭战役中没有获得荣誉称号的连队),在没有配合的情况下,连反复争夺次才占领了号阵地,攻占号阵地后,全连仅剩下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