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三年种田作者不问客 > 第95章(第1页)

第95章(第1页)

建元帝快速翻阅一遍,在公文后面找到一句“随公文附上韶远县稻田试验报告”。

用词新鲜,与上回的“月上霜”方子同出一辙。

一瞧就不是谢砚行那老狐狸的手笔,定然是江无眠撰写的。

翻开报告,建元帝脸色更加古怪,无他,这份所谓的“报告”形式太过新颖。

见多了公文中对自己政绩大肆夸耀的,头一回见全文多用图表、图画、数字精准概括描绘“肥料”的使用限制、使用方式与使用情况的。

此“报告”一出,足以见撰写人的用心之处,若非是深入其中了解,决不会有如此精细、精准的数据。

但均产三石,贫瘠土地化作沃土一事仍需谨慎小心求证。

“……三例为证,第一年荒田耕作标准施肥早稻情况、常年耕作标准施肥早稻情况、常年耕作不标准施肥早稻情况……”

建元帝对着三个例子翻看报告,每个例子的描述极为清晰。

荒田是韶远县县衙开的五亩荒地,说是“田”都是夸张了,半块石头地半块草地,硬是让江无眠开垦成荒田种地去。

先是用绿肥肥地,又增加基肥养地,插上秧苗又追肥,时刻精心伺候着才有第一年的产出。

如此贫瘠的石头地上,最低产量是四十五斤,最高是九十三斤,将近一石!

常年耕种,精耕细作的下等田都达不到的产量,开荒第一年养出来的地竟然能种出来!

常年耕作标准施肥的情况更是激动人心,最高达六石,最低也是两石!

“报告”中指出,这是因本身田地常年精耕细作,肥力充足,县衙又在种植过程中给予标准指导,还及时防止病害害、水涝等问题影响产出,方才得六石粮食!

最后一个例子是最为正常的普遍性产出。

施肥过程中出现失误,部分秧苗烧死;分蘖期间受风雨影响大,部分水稻倒伏,出现损失;病虫害防治力度不大,又被祸害部分。

故而,最终产量只有三石多。

“报告”篇幅有限,对前因后果、韶远县发展情况仅是做了简短概述,更加详细的部分在南康府知府的公文之中。

建元帝平复了下激动心情,又从公文里找出南康府知府撰写的那份,开头是“臣请圣安”。

确认无误,这是谢砚行亲笔写的。谢家师徒四人,公文写得全然看不出师承一脉,谢砚行倒是会教。

斟酌用词与江无眠追求简洁的公文全然两样,行文洒脱至极好似市井中的通俗小说,看完印象深刻。

“竟连江南道都有所耳闻。”那此事很难作假,事情大概是真的。

公文之中不仅提到最为重要的肥料增产一事,后面还清晰地描绘了韶远县一年多的变化。

县城向外扩张,新城区错落有致,由红砖打造的房子,外有水泥抹面,危房伤人事件大大减少。

修新城区也没忘记修路,新知县把全县的路修了一遍,雨天走路不用担心陷在泥浆里,更方便村寨赶大集。

最后还不忘提一句韶远县正在建码头和船坞,明年再来能看见码头百舸争流的景色。

建元帝一时之间只觉眼花缭乱,不知要先问那件事,翻过最后一页折子,竟还有一句,“随折子附上一小袋新稻谷,未脱粒,可留作种依‘报告’所言试种。”

霎时之间,只觉哭笑不得。

唯独此时,才能看出谢砚行江无眠真不愧是师徒,都喜欢随公文送东西!

这么一打岔,建元帝激昂的情绪回落,“遣锦衣卫速去查清事情原委,另,召薛文回京复命!”

薛文在南康府建了一年多的卫所,对韶远县变化应大为了解,有他补充说明当地情况,再有锦衣卫暗中调查,不难得出事情真相。

身为开国之君,他深知此事重要性,正是因为它格外重要,再慎重无比也不为过。

即便是按“常年耕作不标准施肥早稻”的产出,一亩地能出三石粮食,大周能增加多少粮仓?能养活多少百姓?

仅是简单算上一算,建元帝便是心惊无比!

建元帝又翻了翻公文,确信没落下其他随公文送来的东西,这才问候在一旁的总管,“齐年,随南康府公文来的稻谷何在?”

情况

大周并非日日有朝会,除却十日一休沐、当今圣上万岁日和规定的节假日外,每三日一次正常朝会,五品及以上京官觐见。

每逢月初、月中皆有一次大朝会,七品在京官员,不论京官地方,皆要入宫出席。

另有一种小朝会,出席者皆是皇帝心腹,铁定的皇党,无固定名单,全看皇帝本人。

眼下,建元帝让人宣户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二人觐见。

两队人马急匆匆于皇宫出发,一队奔向韶远县,另一队则是兵分两路,请余尚书与万学士入宫。

户部尚书好说,掌天下土地税粮,种田一事在他管辖范围内,寻他是应该的。

翰林院学士不同于正常朝臣,以职责来讲,整个翰林院是建元帝的“秘书顾问”,负责整理奏折、协助皇帝朱批。

其中,大学士是翰林院之首,皇帝的总顾问。作为皇帝顾问,有任何突发情况都会被拉出来上值。

另一个同翰林院一样倒霉的,随时随地听候皇宫召请的,叫太医院。

不巧,今夜无任何伤亡事故,于是只有翰林院的万大学士被管家喊起匆忙入宫。

江无眠尚不清楚,韶远县马上要迎来一波新的锦衣卫探查,岛上热衷给韶远县送钱的薛文不得不上京复命。

走了也无所谓,给钱就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