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过往,三人皆是感慨万千!
王伟达心疼道:“想不到杂志社竟解散了……真可惜!我一直很想念你们。寄了信,可惜都被退回。听到大家都还安好,我就放心了。”
李缘和江婉都对他印象极好,又关切问了许多。
王伟达解释说,他一开始来京都大学的时候,学习压力非常大,一直跟不上,经常得挑灯夜读。
后来,他现他选的专业不是自己擅长的,在专业老师的支持下,帮他申请换了一个专业。
“我更擅长理科。”王伟达苦笑:“直到去了会计专业,我才总算适应下来,慢慢上手,慢慢走到班级的中上流。磕磕碰碰,碰了不少壁,总算是缓过来了。”
李缘拍了拍他的肩膀,赞许笑道:“你是部队培养出来的人才,你坚韧的意志力是你最大的精神财富。小王,你是好样的!”
“谢谢李主任。”王伟达腼腆答谢。
江婉忍不住提醒:“我师傅现在不是‘李主任’或‘李总编’了。他呀,是我们出版社的社长大人。”
三人再次大笑。
王伟达惊喜道:“婉姐,我看到你的新书是‘缘分出版社’出版的,一开始压根没多想,以为是换了编辑或出版社。谁知竟是你们自己开的!太意外了!”
“意外吧?”江婉自我调侃:“自己写的书,怕没编辑给我出版,于是干脆自己成立一个出版社。”
王伟达大笑:“你太谦虚了!你的读者遍布大江南北,我们学校都有好些呢!”
“真的假的?”江婉问。
王伟达拍了拍胸口:“我就是其一。我收藏了你的所有作品,都收在书柜最上方。实不相瞒,我正等着你的第四部作品呢。”
“谢谢支持。”江婉解释:“现在出版社已经小有规模,从一开始的三人到现在的十几个人员工。出版的书主要是学习辅导材料和小说集,外加一些长篇小说。”
王伟达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好样的!”
李缘低笑:“我们呀,算是国内第一家私人出版社。国家现在大力支持新企业,我们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江婉也解释了“互助金”的由来,低声:“能申请的金额不多,但好歹是出版社的一点心意,尽我们所能资助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
王伟达不好意思笑了笑,示意正在角落看书的一个高瘦男生。
“他是我的舍友,小我几岁。他……家境很普通,是借遍了全村才勉强凑齐了生活费。他一天只吃一顿,寒暑假都申请住校,在学校当清洁工赚点生活费。有同学听说‘缘分出版社’有互助金,就提议让他来申请。他不好意思来,我刚好有空,就陪着他一块儿来。”
“品性如何?”李缘温声问。
王伟达压低嗓音:“忠厚老实,很淳朴的农村人。”
李缘点点头:“来申请的,基本都会通过。一年或两年,除非特殊情况,不然最多申请两年。”
“一年足够了。”王伟达解释:“他跟我一样,明年就能毕业。等他毕业有钱了,就不怕吃不饱穿不暖。”
江婉好奇问:“他叫什么名字?面相看着很憨厚。”
“他叫林丛。”王伟达介绍道:“丛林的丛,林木的林。他说,家里父母亲都不识字,他十来岁还没有名字。直到开始上学,老师问他家住哪里,他说住在丛林边,老师听他说姓林,便给他取名叫林丛。”
李缘微笑道:“名字颇不错。”
顾不得叙旧,李缘和江婉迅将学生的申请收下,外加相关证明书。
林丛的申请也被收下。
王伟达恳切问:“婉姐,他的条件应该能达到吧?”
“没问题。”江婉低声:“基本都是一一通过。学校的证明和盖章,足矣证明相关信息。我们不是资助大金额,只是一点生活费,能来申请的学生基本都是家庭很困难,不然不会为了一点小钱大老远跑来。我也曾是穷人家出身,尝过饿肚子的滋味儿。希望这一点生活费能帮到他们。”
王伟达笑开了,感激道:“你和李——李叔都是大善人,我先替林丛谢谢你们。”
“不客气。”江婉笑道:“师傅他取钱去了,一会儿一人一个信封带回去。以后每个月的中旬,一般是十五号,固定来出版社领一份。”
王伟达惊讶:“今天——就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