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谁敢轻易开口啊。”
“神僧所言关乎储君之位,他们或许巴不得把眼睛遮住、耳朵堵住,只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才好。”
“怎么可能把这话传给陛下呢。”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了周围大多数人的赞同。
有人愤怒不已,愤愤地说道:“这些人领取朝廷的俸禄,平时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却一个个不以身报国,不为朝廷效力,不为陛下尽忠,简直可恶至极!”
“当官的能有什么好事!”提及官员,百姓们顿时有了共同的话题。
总之,不管怎么说,骂总是没错的!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不论何时,不论何境,更不论事实如何,只要开口骂当官的,必定能得到老百姓的一片叫好声!
“当官的不敢说,我们来说。”
人群中有人提议:
“我们一起,给陛下呈递万民书,将此事告知陛下。请求陛下立吴王为储君,大家觉得如何?”
人群顿时陷入沉默。
众人互相看着对方,一个个面面相觑,竟无人再开口。
“怎么了?难道你们都不敢吗?”那人又大声问。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终于有人低声说道。
“自古以来参与立储的,大多没有好下场。”
“搞不好就会被抄家杀头。”
“那些高位重臣,都承受不起。”
“我们这些小百姓,哪敢冒这个险!”
这句话说到很多人心里去了,立刻有人点头附和。
“是啊!是啊!这样的事,我可不敢碰。”
“我还有一家老小要养,这样的事,做不得,做不得!”
“当今陛下可不是容易对付的,搞不好全家都会送命!”
……
“怕什么?”那人说道,“吴王本来就是陛下的嫡孙,又不是外人。”
“我们请求立他为储君,不过是顺从天意罢了。”
“陛下也是明理之人,不会为难我们的。”
他慷慨激昂地说着,却无人回应。
他不禁有些失望,说道:“你们一个个畏首畏尾,我倒不怕。”
“总有一天,我会召集一群志同道合者,一起给朝廷上书。”
说完,转身扬长而去。
众人围观一阵后渐渐散去。
朱允熥立在一旁,将一切尽收耳中,目光扫过那些离去的身影,再看向开国公府的朱门,眉宇间浮现出复杂神色。
那位所谓的神僧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些流言背后定有隐情!
这是冲着他来的吗?
他们于府外散布谣言,却不知常升是否知晓?
看来往后须得多留意民间传闻,不能只沉浸在深宫之中。
否则,待他人已出手,而他仍懵然无知,岂非被动?
朱允熥心下思索,随后迈入府内。
甫一进门,便听见悠扬的丝竹之声,清脆悦耳,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
常升躺在宽大的软榻上,因受罚未愈,只能维持此姿态。
即便如此,他并无不适,身边环绕着七八位姿容秀丽的女子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