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储之事,关乎国家根本。”
“朝中的大臣们,对这件事都避之唯恐不及。”
“只有你能在我面前主动提及此事。”
刘三吾道:“臣受君恩,理应为君分忧,这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老朱手里把玩着一颗棋子,目光停留在棋盘上,沉默不语。
不知是在思考棋局,还是在思索别的事情。
“陛下!”
刘三吾再次劝谏:“立储之事,万万拖延不得啊!”
“陛下让诸王都在京城,不准他们返回封地。”
“又封了献王和吴王。”
“这样的安排,必然会导致诸王争夺皇位。”
“朝局动荡,人心浮动,天下不安。”
“陛下三思啊!”
老朱放下手中的棋子说道:“朕确实想再多观察一下,看看究竟谁能掌控大明江山。”
他拿起身旁的茶盏,轻啜一口,继而说道:“诸子各有优劣,储君之位究竟立谁,朕尚在犹豫,尚未拿定主意。”
刘三吾拱手稽首,言道:“圣上天赋异禀,深思熟虑,必有妥善之策。”
见他依旧执着于此,老朱面上浮现出一丝无可奈何的神色。
这刘三吾,当真不知进退!
然而,满朝文武之中,唯独他敢如此直言。
老朱含笑发问:“前些日子在朝堂上,熥儿提议立燕王为储,承袭大统,安定天下。”
“朕亦觉燕王英武,堪当此任,卿以为如何?”
换作他人,闻此言定会随声附和,或保持缄默,甚至敷衍几句“一切听凭圣裁”之类的话语。
可刘三吾偏不。
老朱话音刚落,他就出言反驳:“皇孙年纪已长,足以担当重任。”
“自古以来,立储必立嫡长子。”
“依循礼法,子嗣若亡,则由孙辈承袭。”
“再说,若陛下立燕王为储,秦王与晋王岂能心服口服?”
“他们又有何理由不得封储?”
“陛下为何要舍弃两位长子,反倒选立一个第四子呢?”
“世间哪有这般道理?”
“若按品德与才能选储,必然议论纷纷。”
“每个人心中衡量的标准不同,德行与才干自然千差万别。”
“众议难齐,只会引发更多纷争,还可能给后人留下坏榜样。”
“如此一来,大位之争便会从此滋生。”
“唯有遵循嫡长制,方能稳固大明根基。”
朱元璋听完,眉宇间更显沉重,隐约透出几分冷意,冷冷追问:“照你看来,吴王与献王,朕又该如何抉择?”
刘三吾正欲作答。
突然间,外面传来太监急促的脚步声,一路疾驰而至。
“陛下,紧急军情!”
“陛下,大事不好了,出事了!”
--------
将杨士奇自开国公府地牢释放,送往吴王府安置妥当之后,朱允熥随即赶往锦衣卫的办公地点。
“卑职叩见吴王殿下。”
听闻吴王驾临,蒋瓛忙率锦衣卫众官迎上前去。
当日,朱允熥因受了朱允熥几记耳光,并在御前告了一状,被罚扣三个月俸禄,然而此刻他脸上毫无不满之意。
其他官员对此深感困惑。
不明白为何吴王会突然出现在锦衣卫的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