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瀚海如风 > 第101章 多方势力(第1页)

第101章 多方势力(第1页)

:半天时间,吃下VENSYS的生产许可证,这样的效率在麦麦提看来是恰到好处。

若非他此番是以“风能公司”代表的身份,挟着国家资源来同VENSYS谈合作的,他大可以直接将自己的亚风作为与VENSYS牵手,搭建合资平台。

那样一来,虽然能更直接掌握技术资源,做事也更为灵活,但无疑也是一个极为冒险的选择——涉嫌“侵吞项目”,风险太大,且迟早会被查到。

因此,合资方的名义必须板正,必须是风能公司,或者是由风能公司主导的新成立的平台公司。

关于这一点,麦麦提此前便向谢总和马文斌提过,他们大可以趁机成立一个新公司,利用当下的市场时机,顺便为日后的融资打好基础。

不过,即便谈成了合作,拿到了生产许可证,但莱娜的心思也并不简单。

她显然是有这样的疑虑——既担心日后VENSYS会被“侵吞”,也担心他们的技术会卖不出去。

一旦没有持续的支持,VENSYS就成了空壳,公司利益就会逐渐蒸发。

这也是她在谈判中反复打转的症结所在。

简单来说,莱娜想留后手。她希望VENSYS的技术既能流动挣钱,又能始终攥在自己手里。

其实,如果麦麦提只是单纯买资料,一切都可以更简单些。他完全可以自建生产线,自行调试风机,不再受制于人。

他完全可以自己建生产线,自己调试风机,尽量不依赖VENSYS的后续支持。

但问题在于,莱娜口中那五百万马克打包的资料,只是最初级的原版——几年前的机型设计,过时且粗糙。

以新疆这样的极端气候,高温、风沙、高盐碱,一台标准版风机撑不到几年就得趴窝。

如果没有VENSYS的后续升级数据,没有他们适配各种环境的经验,没有完整的供应链支撑,麦麦提即便可以改进,但难免会走很多弯路,消耗大量时间和资源。

他毕竟没有VENSYS这样完备的实验室网络,很多细节问题根本无从入手,也根本没有那么多试错成本。

所以他才想到了一个更为稳妥的一步棋——通过风能公司与VENSYS合作,借此建立合资公司,同时用自己掌控的亚风公司作为技术与供应链支撑平台。

表面上,是合作;背地里,还是布局。

一旦国内技术体系逐步成熟,他便可以借亚风之手,迅速与国内资源接轨,找到突破口。

他心里已经有了清晰的路线图。

比如电控系统——这是风机的神经中枢,稍有差池,整机就成了废铁。

麦麦提打算联系中车南方所和国电南瑞。

前者原本做轨道交通出身,变流器、主控器早已摸得门清,只需一点点适配,便能开发出更适合国内高温、多沙尘气候的主控系统。

后者掌握着电网侧的数据标准,如果能引入国电南瑞,便能确保风机并网时的稳定性,减少对VENSYS原版电控的依赖。

再比如永磁同步电机——这块硬骨头也必须啃下来。

他瞄准的是中电集团、哈电等几家老牌国企。

这些单位在大电机、特种电机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只要给出明确的需求和技术指引,复制一台适配直驱机组的永磁电机,不是没有可能。

一步步推高国产化比例,到时候,就算VENSYS突然撂挑子,他也能稳住局面。

塔筒制造上,看似粗笨,却也是无法忽略。

目前不管是他的深航还是马文斌他们,能批量生产的,只是600kW级别的小塔筒;而面对未来1。5MW、甚至更大机型的需求,不仅制造精度、承载能力要成倍提升,耐风沙、耐腐蚀、耐海风侵蚀的要求也高得吓人。

麦麦提盘算着,回国后得尽快约宝钢、武钢、中信重工的人聊一聊,从材料、结构设计两头一齐突破。

至于软件算法,这是最隐秘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并网策略、转速控制、功率曲线优化——这些藏在控制逻辑里的细节,直接决定了一台风机的性能上限。

国网电科院、清华、北航,这些单位麦麦提早就留了心眼,只要能促成合作,逐步摆脱对VENSYS源代码的依赖,风机的灵魂,便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叶片制造方面,向来是风电制造中最棘手也是最紧要的短板。

风电叶片讲究轻量化、大尺寸、高强度——国内能做的厂商屈指可数。

南玻那边目前才刚起步,但麦麦提已经决定,用自己控制的亚风公司去扶他们一把,支持他们的小批量试制项目。

只要能熬过初期的技术瓶颈,到时候,不管是政策倾斜还是市场替代,本土叶片就能在竞争中抢到第一波红利。

麦麦提同时打算暗中再用自己名下其他公司,复刻一个深航,用以支持小批量叶片试制项目,只要他们能熬过初期的技术阵痛期,等到政策放宽、进口技术受限时,本土叶片便能顺势形成竞争优势。

一旦上述各路棋子到位,合资公司之后要么被风能公司顺势回收整合,要么被市场竞争逼得独立运作——这些都不重要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