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提迎着莱娜深邃的目光,心里微微一动。
他很清楚,此刻若是拒绝,莱娜绝不会轻易与他谈下一步。
权衡片刻,他于是微笑着点了点头,答应了参观VENSYS的新试制机组。
VENSYS的成立,本质上是从德国萨尔大学的风电研究项目孵化而来。
它的商业模式主要侧重技术研发与授权输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前店后厂模式。
他们以小规模试制、样机验证与技术展示为主,因此,并不配备完整的工业化生产线。
莱娜要带他去看的,实际上只是总部大楼附近的一座试验大厅。
那里,几台正在调试的直驱永磁样机静静伫立。钢铁机架下,庞大的转子与定子裸露着,尚未喷涂油漆,散发出金属独有的冷冽光泽。
麦麦提跟着莱娜走着,脚步不疾不徐,目光却如细雨般落在每一处细节上。
他首先留意到的,是转子外径与机舱尺寸的比例,同时心中迅速推算出磁钢布置的密度。
VENSYS采用的是中高磁通密度设计,磁钢排布规整,但留有一定冗余间隙——这意味着他们在磁钢利用率上还留有保守余地,并未追求极限性能。
紧接着,他的目光滑过机舱一侧的电控柜。
柜体布局紧凑,但从散热器的位置和电缆走线来看,模块化程度一般,主要功能模块并未实现彻底分区。
这在批量化生产与维护上,可能会成为隐性瓶颈。
特别是主逆变器和变流单元,散热通道设计稍显保守,意味着在极端高温环境下运行,系统可能不得不降额以保障稳定性。
麦麦提面上依旧是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情,脚步又稍稍一转,落到整机状态监测系统上。
控制柜顶端有一块小型触控屏,显示着风机实时数据。
他注意到,系统的数据更新频率约为每十秒一次,响应较为迟缓。
而连接各传感器的振动监测系统,仍然采用传统的RS-485串口协议,而非更新一代的工业以太网,说明VENSYS的整机远程监控架构还停留在上一代水准。
这些细节,一一落入心底。
麦麦提旋即微微一笑,装作漫不经心地问道:“这套逆变器用的是标准三电平拓扑么?还是做了自适应补偿?我听说有的厂家最近在试用多子模块的冗余架构,可靠性提升挺明显。”
面对莱娜眼神中闪过的一丝细不可察的迟疑,麦麦提内心暗自窃喜。
有时候,工程师之间的交锋,恰恰只在一个不经意的提问间完成。
提出这样一个边缘型的问题,一方面借莱娜回应中的措辞与细节,窥见VENEYS研发体系的真实水平。
另一方面,也能不动声色地向她透露一个重要信号:中国这边的风电项目,已经开始探索多模块冗余和新一代电控架构,绝不是她想象中单纯追赶的角色。
试探,从来不是为了拿到秘密,而是为了读懂对手的底牌;
否则,麦麦提大可以直接切入永磁电机的径向力分配、磁路耦合参数,或者变流器的载波调制策略——
但这种直指核心的问题,无异于在别人心脏上扎一刀,不仅得不到答案,还会立刻激起全面防备,以至于锁死后续所有的对话。
莱娜微微抬眸,神色镇定间又是下意识地看了看笔记本,又是低声与一旁的工程师交换了几句。
片刻后,她才开口:“我们目前的逆变器,主要还是基于传统三电平拓扑。”
“不过,在模块化和冗余设计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内部测试,尤其是在提升可维护性和故障容错上,正在尝试引入更灵活的分布式架构。
话虽这样说,但麦麦提听得出,她用了几个关键词:“主要”“一些新的内部测试”“正在尝试”——
这些模糊措辞,意味着他们在多模块冗余方面尚处在探索期,远未形成成熟的工程应用。
麦麦提微微颔首示意,心里却已有数。
但他并不知道,就在他抛出问题、若无其事地微笑时,莱娜在回答完后,指尖轻轻敲击了一下笔记本边框——
这么一个下意识的小动作,足以证明她内心的波动。
莱娜开始重新审视眼前这个几年未见,既模糊又陌生的中国年轻工程师。
他的提问专业且老练,这点毋庸置疑,但每次都精准地踩在新兴技术动向的节点上,这就很令人匪夷所思了。
这意味着,麦麦提背后,可能并不仅仅是设备引进,而是有着明确的自主研发布局——而且,进展远比她想象中快得多。
一种淡淡的不安,在莱娜心底浮现。
表面上,她依旧保持着轻松自然的微笑,继续引导参观,但心里已在暗暗盘算。
是否需要尽快调整未来与中国方面的合作与授权策略——
因为,VENSYS在这个新兴巨大市场上,或许正在失去原本理所当然的技术优势。
在继续参观的过程中,莱娜一边介绍,一边若有若无地补充了一句:
“当然,目前这套直驱机型还有些小问题,特别是定子端……最近在高湿环境下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局部放电。”
她说得很随意,仿佛只是不经意地抱怨。
麦麦提脚步微顿,但表情没有丝毫变化,只是顺势笑道:“局部放电?我记得去年有家做低频局放在线监测的公司,他们报告里提到,涂层材料和线圈排布工艺是关键。你们应该不会是传统VPI浸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