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生老奴斗胆,打断一下。。"
气氛热切的正堂中,就在曹爽和朴仁猛皆是沉浸在大明皇子在海外"开疆拓土",成就一番伟业的时候,默不作声多时的老太监朴仁猛,硬着头皮涩声道:"从秦皇统一六国开始,除却那些生性逐利的商人之外,咱们历朝历代的百姓们皆是安土重迁。"
"故土难离的情况下,只怕没人愿意抛家舍业的,随同诸位王爷们远渡重洋,去那人生地不熟的倭国呐。"
一语惊醒梦中人。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声音,精神亢奋的朱元璋瞬间清醒过来,饱经风霜的脸颊上转而露出些许迷茫和不易察觉的落寞。
俗话说,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但凡是个心智齐全的正常人,在拥有了一番作为之后,第一时间要做的,便是还乡故里,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此乃人之本性。
哪怕他朱元璋贵为大明之主,受亿万人敬仰,不也曾想要将"国都"迁回老家凤阳,甚至提前将凤阳封为"中都",并着手修建皇宫吗。
故而若非迫不得已,只怕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的踏上征程,自此定居在海外。
"老爷子此言差矣。"
轻轻摇了摇头,曹爽转而将目光投向默默站在朱元璋身旁的朴仁猛,脸上露出了一抹和善的笑容。
"哎,老奴不过一介仆人,如何当得起先生这般称呼。"在曹爽愕然眼神的注视下,管家打扮的朴仁猛连连摆手,神色颇为惊惶。
他何等何能,敢与朱元璋享有同样的称呼。
"曹先生面前,少矫情。"兴许是怕露馅,仍在勉强维持"刘三吾"人设的洪武大帝赶忙不轻不重的训斥了一句,并适时将话题重新圆了回来:"先生您给仔细说说。"
"很简单,"胸有成竹的耸了耸肩之后,曹爽不自觉提高了些许声音:"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假若这些百姓们大明国内仅仅拥有几亩良田,每日省吃俭用也只能勉强糊口;反观若是去了海外,每人都能够分得几十亩田耕种,这种情况下,还会有人故土难离吗?"
在华夏这片土地上长大的祖祖辈辈,从来就不缺乏"扩张进取"的勇气和野心;他们缺的,只是一个合适的契机,以及一个无法拒绝的回报。
咕噜。
心情本是有些失落的朱元璋闻言顿时为之语塞,而老太监朴仁猛则是不自觉的吞咽了一口唾沫,眼中满是骇然。
他虽然因家境贫寒的缘故,自幼被阉割进宫谋生,但脑海中依然清楚记得儿时父母兄长因为家中曾拥有两亩薄田,而高兴满足的模样。
假若他家能够拥有几十亩薄田,他的父母便不会因为庄稼收成不好,无力负担朝廷的赋税,而被迫将他送入宫中谋生。
假若他家能够拥有几十亩薄田,那便是正儿八经的"小地主"了,就算庄稼收成不好,但也不至于食不果腹,无以为生了。
假若他家能够拥有几十亩薄田。。。
"如此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非但不会有人故土难离,反而会有无数人趋之若鹜。。"半晌,朱元璋尽量控制之下,但研究难掩激动的低吼声于正堂中响起。
没有人希望一辈子当个背朝黄土的庄稼汉。
假若随同藩王分封海外,真的能够获取如此丰厚的利益,所谓的"故土难离"只是一句笑话!
他格局又小了。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建议。"
"藩王分封海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事,它需要朝廷数年,十数年,乃至于数十年日如一日的努力和积累,方才能够收获回报。"在朱元璋情绪即将高涨至顶峰的时候,曹爽适时泼起了冷水,以免眼前这面红耳赤的"刘三吾"脑袋一热,真的屁颠屁颠的开始着手筹措诸王分封海外的事宜。
这里面涉及的细节何其冗杂,诸如具体的航海路线;这些"移民"刚刚抵达海外封地时的经济来源和食物来源;包括移民选拔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考虑。
"先生所言甚是,咱有点激动了。。"
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住涌动的内心,朱元璋声音微微颤抖的朝着眼前的曹爽点头道。
尽管话虽如此,朱元璋却是暗暗笃定,待会回宫之后,他便要亲自过问福建船舶司重建的内容,并着手挑选水师将领。
先不管海外诸王分封,但这"海上贸易"却是必须要尽快搞起来了。
知己知彼,方才能够百战百胜。
通过这"海上贸易",他们大明不仅能够获取巨大的利益,还能够顺势观瞧海外诸国的内部势力,暗中考察"封地"的情况。
一想到自己的后世子孙,极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的任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他内心便是隐隐有些火热,恨不得即刻回宫,在努力"耕耘"一番。
"饭要一口口吃,老爷子不必急于一时。"
欣慰的点了点头,曹爽转而将话题重新代回"倭国",神情凛冽的补充道:"若是条件允许,老爷子您还真得跟陛下多说说,趁着这几年其国内动荡,咱们大明要尽快发展水师,以便趁虚而入。"
"否则一旦被那所谓的幕府将军将各方势力所整合,咱们大明所面临的阻力便会骤然增加。"
尽管日本倭人身材矮小,制造兵刃甲胄的技艺远远不能与大明相提并论,但考虑到长途跋涉,水土不服等因素,大明还是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利用一切优势。
"先生放心,咱待会回去,第一时间便将此事上书给陛下知晓。"迎着曹爽殷切的眼神,朱元璋面不改色,脸不红心不跳的允诺道。
"另外,济州岛那边,也得让陛下随意找个由头,赶紧出兵将其占了,省得李成桂篡权夺国之后,拿高丽的版图说事。"说话间,曹爽仿佛棋局中的执棋手,肆意拨动着手中的棋子,心中踌躇满志。
世界这么大,目光可不能只拘泥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