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以来,诸多道藏陆源已经铭记于心。
镇元子也是三教合一的大能,除却道教经典之外,儒佛两家陆源也有诸多涉猎。
传过长生之法后,镇元子又多番提点,见陆源对答如流,更是满意。
“长生易得,自在难求。”
除了镇元子这样的大仙,三界中又有多少人能说出长生易得这样的话来。
陆源只觉得自家师父太过“高屋建瓴”,自己初初筑基,长生尚且久远,哪里还顾得上自在。
“你得了根源,须知三灾利害。”
陆源通读道藏,又有前世宿慧,自然知道三灾利害是长生的门槛。
“师父可是要传我些躲三灾的法门?”
镇元子双眼微合,“明心见性即可,何须小道?”
陆源脸上一苦,自家师父是先天的生灵,自然不知道自己这岐行的妖精需要经过多少磨难。
若不是那一缕帝流浆,他说不准还要在赤城山上磨练多少年才能化成人躯。
“师父,您说我犯刀兵之煞,若是将来与人赌斗,失了性命事小,落了门楣事大。”
镇元子瞥了他一眼,无奈道:“你这麟童,倒是个不知足的主。也罢,你且潜心筑基,日后我定会传你。”
“师父,没有神通,与我些法宝傍身也好。”
镇元子眉毛一竖,手上拂尘闪烁,变出一把七星鞭来。
陆源看得眉心直跳,当即躬身告退,“师父歇息,弟子明日再来侍奉左右。”
说罢,陆源转身便逃。
关上门扉,陆源长出一口气,天色渐白,山间已现鱼肚。
回到原寝打坐磨练不题。
第二天,诸位师兄弟都在恭贺陆源成功拜入门下,五庄观中欢喜不断。
直到镇元子出现在蒲团之上,欢快的氛围才稍稍压下来。
镇元子不再讲术法,而是真正传授起了大道。
“天有一齐,人有一心。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心一念,或恶或善,善心一起无斯难,恶心一起堕尘凡。”
万物一齐出自庄子,传达的是天人合一,天在外,人在内的概念。他却点到即止,继续道:“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刚解释了两句,又不再延伸,反而道:“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镇元子顿了顿,高声道:“天有四时,人有何物与其对应?”
清风应声道:“昔黄帝问伯高,伯高对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镇元子垂目闭口,不置可否。
看到他这番模样,清风也知道自己的答案师父不甚满意。
四下弟子也苦苦思索起来。
镇元子蓦地开口,问向陆源,“麟童,你可知为何?”
听到问询,众弟子立马抬头注视。
到底是关门弟子,镇元子真是对其寄予厚望。
他们拜入门下少说千余岁,对这问题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应对,可镇元子问询起陆源时脸上挂着笑意,与其说是考校,不如说是印证。
确实如此,镇元子对于这位关门弟子的聪慧丝毫不加怀疑。
这等谜题在他这里,可比三年之中的考验要容易得多。
陆源思忖半晌,便理清了其中关隘。
这个问题,还真只有他能答出来。
“回禀恩师,天有四时,人有四端。”
镇元子满意点头,看向堂下弟子面露思索之色,温声道:“你且说说。”
陆源站起身,“蚑行喙息,莫贵於人。弟子生于草木之间,谓之龙蛇之变,木雁之间。蛇无脚而蚑行,非异于人也。”
陆源虽然说的引经据典,先是淮南子,又是庄子,但众弟子也都通读道藏,联系之前的四端,便明白了陆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