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提出新鲜蔬果比一般货物更好卖的人一定不是坏人。”
马皇后对柳白的看法和朱元璋如出一辙。
人的善恶通常从细微处最易辨识。
提到凤阳独特的马车行人管理规定时,无论是马皇后还是长期涉政的朱标都被吸引了。
尤其是朱标,朱元璋早已令他参政,并特地下达先由太子批阅奏章再上报给自己的政令,可见其政治能力已成熟。
凤阳对车道进行分类处理的做法让朱标对其意义有更直接的认识。
规定车辆及行人须靠右行,若执行良好,不论城市有多少车辆都会有序行进。
如此可有效避免拥堵,仅交叉路口或许存有一定问题。
但是按照批次和方向分别通行的方法则能大幅减少交通拥堵的情况出现。
尽管等待的时间增加了,但相较于拥堵时间的减少,这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真让人折服!想到这种方法的人绝对是个大才,简直天才。
实在佩服!”
当朱标理解这些后,发现就这一规则他自己可能一生也想不出类似的妙法,他或许唯一能做的就是扩宽道路。
“利用招商引资方式,通过吸引周边劳动力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并回馈于周边区域;实现一点富裕一片的目标。”
“以工业取代农业劣势,用工业收入支持农业发展。
要是百姓因土地兼并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他们进入工厂做工赚钱而非沦为地主们的廉价奴隶。”
"真是绝佳妙计!精彩绝伦啊!”
当朱棣将其父子所听闻的以工带农、商工并举等柳白的政策措施一一说出时,朱标听得饶有兴趣。
如果前面的道路规划仅是技巧层面的小成果,那这种管理模式无疑达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
即使工厂的设立抽走了一些农业劳动人口……
正是因为这样,那些失去土地的民众也不至于陷入绝境,沦为地主牟利的工具。
要知道,一旦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他们多半就会沦为佃农!
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在缴纳赋税后,每年的收成还能让一家人不仅吃饱,甚至有些结余。
可如果变成了租种地主田地的佃农,除了要缴纳税赋外,还要支付高额的租金。
这租金便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击。
就像柳白的俸禄,每个月都仅够勉强应付开销,一旦背负债务,就会不断累加,直至无力偿还。
到头来,哪怕你全年不辞辛劳地耕作,不吃不喝,最终的收成依旧不足以偿还上一年的欠债。
若真的到了这般地步,佃农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把自己卖身给地主,从此在户籍中被抹去姓名,相当于在官方眼中“消失”
了。
这样一来,原本与该户籍挂钩的土地赋税自然也不用再交了,但你以及你的后代都将失去正式的身份,沦为隐匿于社会之外的黑户。
即便死去,也无人关注;要么选择走上街头乞讨,最后在饥饿中结束生命。
无论哪种情况,对普通人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覆灭的背后,核心原因无不牵涉到土地问题。
大量民众因丧失土地而生活陷入困境,濒临绝望之际,只要有人提供一口吃的,这些人便会被轻易动员成为他人谋乱的棋子,进而引发大规模的反抗,动摇统治根基。
但现在,随着“工厂”
这一概念的诞生,为失去土地的百姓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出路——没有土地可以种,还可以去厂里做工呀!至少不必完全陷入无望之中,不是吗?
朱标从中看到了更深一层的意义,柳白的策略实际上等于是在地主豪绅们精心谋划夺取平民土地的过程中,巧妙地切断了他们的既定目标。
毕竟,这些地主豪绅夺地的根本意图,并非单纯追求土地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将农民逼至山穷水尽,榨取他们仅剩的价值。
对于他们而言,土地固然是资源之一,但没有相应的劳动力也是枉然。
他们实际需要的,不仅是田地,更需要依靠田地产出的人力支持。
工厂的出现为失地的民众提供了生存下去的曙光——能像正常人一样活着,又有谁会甘愿成为形同虚设的人?又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子孙沦落为别人的奴仆,自己的妻子女儿沦为他人的玩物呢?
“这个柳白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过开设工厂的事情,怕不会像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
毕竟即便工厂可以容纳失地百姓,开办工厂的投资者也不可能长期亏本维持这么多员工吧?”
当太子朱标正赞叹柳白政策设计的精妙时,秦王朱樉在一旁表达了不同看法。
几位皇子中,唯独他与朱标已经各自成家,经历相对丰富,因此对外界的实际状况更为了解。
归根结底,工厂本质上就是规模较大的作坊。
既然称之为作坊,就必然涉及生产与盈利。
若不能产生收益,又拿什么养活众多工人呢?
若是工厂生产的产品无法售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