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可能引发朝中同僚对自己不满之类的后果,
胡惟庸根本毫无惧意。
"**所言之事,诸公意见如何啊?"
朱元璋望向率先表率的胡惟庸,
并未因其曲解旨意而恼怒,
反倒嘴角泛起一丝隐隐笑意。
当朱元璋提出询问时,殿下的众臣再度陷入一阵交头接耳的低语之中。
一番讨论之后,仍有不少人选择站在胡惟庸一边,赞成削减俸禄的提议。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官员站出来反对,更有人哭诉,若再减少俸禄,家里便无法维持生计了。
然而他们的言辞却招致周围那些赞同者反驳的声音。
此等情景令朱元璋皱起眉头,双眼半眯着仔细观察,心中渐渐浮现了一些结论。
「好了好了!吵什么吵?」朱元璋的目光扫过底下喧闹的人群,话锋一转说道:「谁告诉你们要削减百官俸禄了?朕可没这么说过!太子也从没提起吧?」
看着众臣争辩的模样,朱元璋内心深感柳白所言非虚——绝望确实比欲望更难以抑制。
例如那批听到可能减俸立刻惶急不已甚至眼角泛红的人,虽然他们在能力上略显不足,但朱元璋大致能断定,这些人尚未有腐败迹象。
对于他们而言,那点微薄薪资几乎是支撑生活的最后希望。
若是真要再缩减,恐将面临全家忍饥挨饿的情况。
与上述之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另一类主动表态支持减薪的人,于这些人而言,朝廷俸禄的重要性显得无足轻重。
比如胡惟庸这样的情况,倘若一年的俸金惩罚在柳白身上,则可能会让他愁眉苦脸许久,甚或瞬间急出眼泪;可之于胡惟庸却是无痛无痒,还能顺便玩点小心思。
两者截然相反的态度背后其实暗示了许多事实。
最终,朱元璋怒火中烧地下达命令:「好得很,刚才那些跳出来赞同减俸的人,一律削减三成俸禄!」
越回想殿内这些人的反应,朱元璋愈发愤慨,对先前附议者的印象大打折扣,并认定他们多半存在问题。
「皇上,您莫非并不是要削减百官俸禄?」有些大臣困惑地问道。
「朕当然不想削减俸禄!」朱元璋回应说:
「过往朕付给各位大臣的薪俸之所以菲薄,是因为大明初立、百废待兴,必须集中资源重建天下,这才委屈了大家。
而今,大明逐渐展现兴盛气象。
各位今日能有此成绩,在场诸位和各地官员皆功不可没。
既然有功,朕不仅未给予奖励反倒克扣薪水,朕难道是那样的昏君吗?」
至此,朱元璋在亲眼目睹殿内百官的表现后,心中的抉择更为坚定:必须提高官俸。
正像马皇后所说的那样,要以国家大局考虑。
虽说调高俸禄会增加财政负担并且可能导致滋生腐败的想法,但总好过于因贫困而使大明流失贤才的结果。
如连人才都无法留下,何谈安定社稷和基业千秋万代呢?
「陛下英明!陛下真是明智至极啊!」
「皇上,实为当世之圣人,臣等永感皇恩浩荡!」
随着众人相继感谢并表达效忠之意,殿内的气氛渐入高潮。
但此时胡惟庸听着四周接连不断的恭维之词,眼皮忍不住轻微颤动。
尽管周围的朝臣满脸兴奋和满足,但胡惟庸却并未融入其中,心中暗自琢磨这变故的缘由所在。
然而此刻,内心竟无半分欢喜之意。
诚然,每个人的快乐皆有所不同,难以共鸣。
他只觉得对方的喜悦如同噪音,格外烦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依照陛下的行事风格,别说涨俸禄了,即便宣称全体朝臣均无俸禄也合乎情理。
今天为何如此反常,竟主动提议增加百官俸禄?这实在匪夷所思!”
在胡惟庸的自我疑虑之中,朱元璋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中众人。
既然俸禄一事已定论,那么涨幅的具体数目便成了关键考量。
“诸位无需再感谢与吹捧。
接下来还需众卿共同商议,涨多少为妥,而非一味阿谀奉承。”
虽然朱元璋的话语间满是不屑,然而当他转身朝龙椅行去时,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