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心灵的颤音感动中学生的300篇微型 > 倚云轩心灵栖息之所(第1页)

倚云轩心灵栖息之所(第1页)

倚云轩,是我书斋的名号,从引用之初到现在,一晃十几个春秋过去了。每逢我兴致袭来,疯癫涂鸦之后,落款时总喜欢署上这三个字。我还单独以此内容篆刻了两枚闲章:一为椭圆形的引首章,一为方形白文印。

缘何以倚云轩自题,皆因十几年前有一阵子我客居在山上,并非出家,而是因为工作需要。山中有几间闲置的房舍,虽不高大,但檐低不碍云,每天和清风白云作伴,看云绕檐下雾从岭来。闲暇之时,我当风而坐,倚云诵诗,染雾作画,亦不失为一种情怀。我收拾一间房子专事用于这种雅好,命名曰倚云轩。

后来,调动频仍,但无论到哪里我都要腾出空间,拾掇得像模像样,以备手痒。如果说那些年还是在黑暗里探索,尚处于投石问路阶段,那么七年前问道于一山老师,则使我眼界大开,或多或少悟得了书艺的真谛。虽还不能参透其个中三昧,但已从理性上荡涤了火气浊气,尤其是俗气。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阔,俗病方可除。俗病,不是靠练功就能解决的。林散之曰:把气捺入纸中,生命溶入笔墨中,体现生命的跃动,则不会甜俗。

很明显要多读书。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也不过是字匠,写出的字缺少书卷气。字有书卷气,方显品高。而仅仅把读书当作提高书艺的捷径又是不够的。还有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曹雪芹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拓展胸襟,尚需游历,山川气象才能聚于心底。

数年前,一个朋友来访,得见我的几千册藏书惊叹不已,相比之下家里却没有什么高档家俬,戏曰:精神的富翁,物质的乞丐。现在回想,还真得益于那些年疯狂地购书,若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只能望书兴叹了。

每有暇,辄动出游之念。附近山川名胜尽览,亦草拟远行计划,有生之年能否穷尽,那要看造化了。

我之于书艺,不能说有多少成就,但亦经历了一个复杂嬗变的过程。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待人以诚,交友择善而从,不与同恶。做人重在立品,有人品方有艺品,谈艺事其实就是探索人生。

早些年的书写,不重临帖,不入规矩,兴之所至,信手涂抹,自鸣得意,自我陶醉。多年后拾起觑之,不堪入目,视为狂妄。于是,从零开始,从小学生做起。先写楷书,从唐碑入手,推向汉魏,再从汉魏回到唐。学汉隶魏碑,其气高古不俗,只学唐会滑向甜俗。楷书难学,学好不易。我从颜字入手,佐以欧、柳、褚,于褚遂良一度用心颇多。行书得益于僧怀仁《集圣教序》,而用功最多的还是米字,后上溯二王,对王觉斯亦痴迷。苏轼的字令我心仪已久,终因时间仓促未能涉足。董其昌的字不正为正,气足难学,需从米芾王铎追上去,曾尝试反复临习之。草书未学,但多观怀素、黄庭坚、徐渭、祝枝山及近人黄宾虹、林散之等人的字,手不能及,心向往之。

屈指算来,懵懂学书,断断续续,倏忽已过十余载,得失之间,感慨良多。散耳云:浪打江头白,山存窗外青。阴阴几日雨,漠漠一天灵。有客集秦诏,谁人刻旧铭。多情文字累,辛苦总无凭。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寒灯夜雨,汲汲穷年。学虽勤矣,得之甚浅。而如今,年岁已长,每念及徐渭的题画诗“半生潦倒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心里就会生出许多感慨。当然,古人的境遇不同于今日,我无需卖字为生,学书也只是精神寄托,未曾想以此来换取什么。

想起当年我曾改写郭老描述李白的八个字“浮云名利,粪土王侯”,为“浮云仕宦,粪土金钱”作为春联贴在门上,颇为妻子指责了一番。就是如今,每每提及钱的事,妻子还会善意的嘲讽我:“你不是粪土金钱吗,也知道钱的用处了?”我哑然失笑。同时还在书写这样的诗:“从来艺事谓雕虫,半世痴心兴当浓。不问前程且自乐,素笺淡墨写真诚。”夫子之见可见一斑矣。好在妻子习惯了,娇嗔之中依然透着怜惜。

十几年来,住所曾多次搬迁。我最关心的就是我的几橱柜书和书画习作时的那些工具。这些在别人眼里视为无用的东西,在我则当成至宝。当别人在闹市中寻欢或挖空心思琢磨着如何赚钱的时候,我却在冷清淡泊的书斋里兀自去书写我的文字。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只有平淡如水日复一日的孜孜矻矻。

倚云轩,十几年来始终未曾更改的斋名,已经溶入了我生命的血液。在以它命名的不大的空间里,却熔铸了古今博大的艺术信念,思虑千载,视通万里,承载着一个生生不息的追求,寄托着一个上下求索的灵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