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唯道永恒 > 第三十四章 为政(第1页)

第三十四章 为政(第1页)

清平的父母都是小官吏,做文书工作,在省城,因而生活平和宁静,但也正因两人本都是市井小民,更知这世上普通人生活不易。

这也是清平这个名字的由来。在他小时候就经常地听父亲或是母亲说“小伢儿要记得哦,以后长大了,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太平宁静的日子。”而他也会如是说,小伢儿记住了,小伢儿一定会做到的。

父亲总会笑一笑,温和的笑容,蕴含着对他的无限期许,母亲总会亲亲他的额头,鼓励他,小伢儿最棒了!

邻里的人们也总都是和颜悦色的,夸赞溢美的话,直让人如吃了蜜般。小伢儿就这样慢慢长大,成为了口口相传的榜样,别人家的孩子。

……

当真正地成了一个小官后,有些正直的小伢儿,不免因为涉及到修行者的事而烦恼。

特权,总是让人不舒服的。

现世中,普通人还是多一些的,虽然许多人都知道所谓修行者的存在,不过,却少有触及。

当真的有所接触和了解后,许多人会认为修行是鸡肋的事,也有许多人觉得,修行是可遇不可求之事……

对清平来说,这些人,他不能管,也就做不到公正,更不能在面临他们时保护所要守护的。人,不论身份,首先是人,是身处社会中的人。

对此,他并不理解,也不能接受。

这个世界向来不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身处其中,只能接受或是勇敢独行。

终于,清平在经过了许多后也不得不理解了。所以为政,不过是无为罢了。只要不与同署的人有什么矛盾,做事与不做事没有什么分别的。

天下万民,其中愚昧痴妄者何其多,特权者如何能与其同道而行。为政者,既无可以绝特权,亦无可以为民取利,便只可以无为以明哲保身。

何为政,强者从高向下修建的道路。假使至尊心中为这些走卒取利,也难以从天降下甘霖,就像一棵树。当雨水和阳光来袭时,树下的草芥,总是难以与之争夺的。

若要百姓安居乐业,便要使其不知何为乐,只知何为苦。知苦便可以自满,便无妄求,单知所谓脱离苦海。既不知何为乐,又如何能脱离苦呢,不过是从一种常常经受的苦,转为另一种未曾经受的苦。

痴昧愚妄的人,只有眼前的一片水洼,当从泥潭中抽出脚,踏入水洼,便觉得脱了苦,但水洼却慢慢地变成了泥潭,痴昧愚妄地人却看不到。

所以何为乐?

乐需从心中求,向真我求,叩问自己那不受外物影响的本心,方能知何为乐。此间之乐,不为外人所知,亦不为外人所解,故而易生斗。或为是非对错,或为利益冲突,当为政时,如何解斗?无可以解,只可以方圆而定。

为政便要解斗,为痴昧愚妄的人解斗,即使在方圆中解了斗,也不过是一方因不可以撼动外力,而暂时允解,解斗,不可以使之无斗,更无可以解脱俗之斗,又有何用?

清平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关于田地纠纷的。老农有一儿一女,按照山王领所颁布的律法,老农的十亩良田合该归儿子所有。

但这个儿子十三岁时与同村一伙诨人伤人,随后便逃之夭夭,经纠查,确定离开了山王领,于是便去了籍,这个女儿一直没有嫁人。

老农死了五年了,这个儿子四十多了,一身残疾又回来了,但是是去了籍的人,便要被发配北边。她姐姐又愿意让出那十亩良田给他,以重新录籍。

但这个姐姐的名还在她父亲的籍下,这田也是在她父亲的籍下,因为老头没有了儿子。

如果照律法,这十亩良田便应当收归朝廷,变作公田,但这样的话,这两个人也算是死定了。

这姐姐要落个侵占田地的罪,这个弟弟要被发配。

公署本来是不知道的,但现在知道了,便不能不做事。公署负责的官吏便各执一词,有人认为,人命关天,有人以为,法不容情。

最终,一位仙人做了决断,姐姐被判苔刑二十,弟弟被判流放。清平既不忿又不解,将这件事告诉老师。

老师却告诉他,对和错,情与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决定这一切的人。其既无需证明自己的对,以使众人信服,也无需通容别人的情,来让众人满意。

他做了决定,事情便盖棺定论,既不会要查因溯源,也不会更改已有的判断。

到底一个决定,一个决定别人的一生的决定,该不该如此随意,又因何如此呢?或许只是因为,在修士的眼中,凡人已不算是人了。

清平实在是不明白,于是又问他的妻子。妻子如是说“夫君说要吃些什么,妾便去采买食材,起火造饭。无论此时何时,此饭何艰,盖因,妾所花用皆出自君。天下之民众,其所以生,其所以用,盖亦出自于王。”

于是清平便明白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上所制定的规则,便是万民都无可以撼动的大树。

因而天下便如此。

若要将目光不仅限于一国,则可以知这天下局势何其靡乱。

多少封国,早已不受王上的敕令约束,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只是作为一场游戏中的一枚小卒。

那么,作为一个小官,还是要从实际的事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